中文/English
当前所在有位置:首页 > 企业新闻 > 企业新闻
四网协同发展 应对移动互联网新挑战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4-11-22 16:50:37    浏览次数:

      移动网络发展到今天,已经深刻地融入了“互联网”元素,形形色色的移动互联网业务应用在显著提升终端用户体验的同时,也正在强烈挑战包括 GSM、TD-SCDMA和WLAN在内的网络基础能力。未来如何实现多种异构网络的均衡协同发展,如何实现智慧流量经营,是摆在以中国移动为代表的全球 移动运营商面前的焦点问题。

移动宽带时代中国移动面临的主要问题

数据业务暴增的挑战

  中国移动目前网络的数据业务流量已经快速超越话音业务,保持着近150%的年度复合增长率。预计未来几年内,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 的快速普及,以及移动互联网业务应用的急速发展,数据业务将继续呈现指数级增长态势,数据业务流量消耗的网络资源将会是语音业务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面对 这一数字洪流给无线网络带来的巨大冲击,建设高带宽、高效率、低成本的无线网络成为中国移动的迫切诉求。

四网长期共存的运营局面

  未来,中国移动将同时经营GSM/TD-SCDMA/WLAN/TD-LTE四张网络。一方面是考虑到国内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导致的客户需求多样 化因素;另一方面,四张网络制式的差异性明显,与业界传统网络之间的网络生命周期更替规律不同,如何制定网络长期共存、协调均衡发展策略,是现阶段中国移 动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

  四网发展的不平衡与长期共存,必然要求四张网络相互协同、优势互补,才能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协调均衡发展。当然,长期共存下的四网不平衡是一 种动态的局面,谁都无法准确预测现在的不平衡在未来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所以,我们提出“协调网络建设,智能流量管理”策略,围绕这个中心思路,寻求一种 长效机制,实现四网发展不同阶段满足客户“一张网”的业务体验。

四网协同的内涵分析

  如上所述,四网协同的核心是在四张网络共存的前提下,通过协同运营为客户提供一张良好的业务承载网络,从而保证其低成本、高效率运行的要求。其 中,网络建设要基于“协调网络建设”策略;而为了实现一张网的体验,网络经营上则需要进行“智能流量管理”。具体而言,这一策略可以概括为:移动提供业 务、客户选择业务、业务选择网络、网络管理流量。

  移动提供业务:中国移动是服务提供者,需要通过高品质业务来满足客户无处不在的互联与沟通需求,这是四网协 同的根本。服务客户分为满意、信任、依赖三个阶段,其中第三阶段是服务的最高境界,中国移动当然也应该以提供值得客户依赖的服务为目标。我们需要明确,我 们提供的业务是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客户价值与需求满足是评判业务品质的唯一标准。

  而现阶段客户需求是全面多样的,中国移动需要提供丰富的业务来满足客户合理的需求,打造中国移动的高品质服务品牌,夯实客户依赖的服务基础。尤 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客户需求层出不穷,适时地根据客户需求推出针对性的业务,成为中国移动关注的重点,而这就要求有一张能弹性适应不同业务环境的灵活适 配的基础承载网络。

  客户选择业务:客户需求是差异化与多样化的,每个客户不可能使用所有业务。客户按照自身需求进行选择,也就是客户选择业务。客户选择业务的最终表现,就是一键接入自己所需的业务,而不用因为网络制式的差异进行繁杂的操作。

  那么,四网协同下客户选择业务应该不涉及技术,不需要告诉客户手动选择使用哪张网,这就必然要求运营商以最普通的大众群体为对象,切实站在客户 的角度与价值方向,实现客户简洁方便地选择业务。如果把业务的使用方式实现得过于专业化,没有实现客户价值的视野,就会造成受众面非常小。所以中国移动在 提供丰富业务的基础上,使客户各取所需,简洁便捷地选择业务,实现一张网的体验,保障高品质服务,是四网协同的第二个内涵。

  业务选择网络:客户选择业务后,网络如何支撑业务是四网协同的第三个内涵,即业务选择网络。中国移动丰富多样的业务与四张网络形成一个多对多的高维度矩阵关系,关键点是网络如何主动去适配业务。

  在具体方案实现中,业务选择网络不是孤立单向的。一方面,四张网络的技术特点与发展程度存在差异,业务选择网络需要考虑网络现状与演进能力;另 一方面,业务、客户、终端的发展也是一个递进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业务发展与网络演进节点的匹配。另外,网络并不是被动地去匹配业务承载,网络建设与发展 需要主动调整并适配业务,才能将业务与网络有机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匹配发展。所以,业务选择网络,网络主动适配业务是我们必须遵循的原则,即通过最合适 的网络去支撑相应的业务,满足业务选择网络的要求与内涵。

  网络管理流量:四网协同的第四个内涵是网络管理流量,即低成本、高效率支撑高品质客户体验,需要融合、智能 的流量控制机制。如果依然延续现阶段各张网络独立的管道体系,在GSM网络过载的情况下,将数据业务牵引至TD-SCDMA ,将来可能就是TD-SCDMA 网络过载,又将语音业务牵引到GSM网络,中国移动将不断纠结于业务网络来回更替的非良性循环反复中。

  所以,流量管理一定是在四网共平台与融合的基础上,实现可视、可控、融合、智能的流量管理,目的是保证网络资源公平合理使用,保证客户业务体 验,保证网络效益最大化,最终实现低成本高效率支撑客户高品质的体验。当然,这个流量控制的实现是长期的、分阶段的,在终端已全部实现多模后,网络侧基于 四网负载状况通过网管进行功能和容量配置,实现流量与四网资源的自适应。简言之,就是保证客户在使用业务时,享用到当下最佳的网络资源配置所提供的最好的 业务体验,这就是网络智能管理流量的核心。

四网协同发展的目标网架构

  为了满足客户的一张网体验,实现四网统一效率最佳、网络成本最优,四网协同发展的目标网架构由超级无线策略控制器、四网融合联动分析支撑体系、分层立体蜂窝网、多连接多模智能终端四个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

  超级无线策略控制器:四网协同的最核心点是主动实现资源与业务的最优匹配,四网在RAN汇聚融合至一个节 点,充分协调无线资源,实现统一控制。这个关键节点就是“超级无线策略控制器”,它可以是一个逻辑节点,也可以是物理实体,支持网络协同也兼容常规的四网 独立工作模式,位于核心网与RAN中间。GBSC/RNC/eNodeB等节点中的无线资源管理(RRM)功能逐步汇聚到超级无线策略控制器,实现RRM 功能集中,可以基于终端位置以及申请的业务类型选择承载网络,实现无线资源与业务的最优匹配。

  四网融合联动分析支撑体系:尽管超级无线策略控制器实现了无线资源的集中与统一控制,而资源的调度依然需要一个“参谋部”实现智能化协同,所以需要建立四网联动分析支撑体系,实现四网综合感知的网络质量评价,支撑基于客户感知的业务迁移优化,从而满足网络流量管理需求。

  分层立体异构蜂窝组网络:从超级无线策略控制器向下,四张网络需要提供充足的无线容量和覆盖,多制式立体异构网是发展方向。同时,为满足多模终端在不同网络间实现一张网的体验,初期需要在GBSC/RNC/eNodeB/AC之间建立信令连接,优化网间互操作体验。

  多连接多模智能终端:随着未来智能手机的普及,通过在智能终端上增加控制软件,也可以实现策略的调整与自动 更新,实现终端层面对中国移动四网协调机制的兼容。当前业界少数主流芯片厂商已经推出了初步满足中国移动四网协同发展需求的多模终端芯片,支持 GSM/TD-SCDMA/TD-LTE/WLAN,但在具体支持四网无缝融合协同方面,仍然需要及早进行标准化与产业化推动。

超级无线策略控制器分阶段演进与实施路径

  超级无线策略控制器是四网协同发展目标网架构的核心,但是根据技术的发展,超级无线策略控制器会逐步从“协议互通、逻辑调度、设备实体到高度融合”四个阶段得以实现,如图2所示。

  第一阶段在WLAN与GSM/TD-SCDMA/TD-LTE等传统移动蜂窝网络融合的基础上,主要实现BSC、RNC、AC之间信令互通,包括小区信息、邻区位置信息等,实现网络间资源状态互通和网间互操作。

  第二阶段,通过网管配置,由网管中的多制式协同逻辑功能来控制实现GSM/TD-SCDMA/TD-LTE的无线网络资源协同配置。

  第三阶段,引入“超级无线策略控制器”逻辑实体,这是四网协同发展跨越式的一大步。在此阶段,所有无线资源管理集中汇聚到超级无线策略控制器中,实现四网网间资源控制汇聚,以及分流、最小代价路由、负载均衡、动态频谱管理、无缝切换、多种无线接入技术之间协同等功能。

  第四阶段,随着控制器共平台实现融合实体,所有制式的网络统一为一个无线网络控制器NC(Network Controller),且不同制式的控制器完全通过软件定义(Soft Defined Controller)。这样,一方面将大量降低网间信令交互与超级无线策略控制器的实现难度,另一方面采用SDC实现网络资源智能控制更具灵活性,定制 化开发升级将更加简单便捷,同时四网RRM真正实现无线资源统一控制。

  需要强调的是,本着对3GPP标准架构改动最小的原则,本文提出的核心节点——超级无线策略控制器是一个完全的逻辑功能单元。参考GSM和 TD-SCDMA两种制式的互操作Iur-g接口,本文针对四网协同,在AC与BSC/RNC之间定义一个新接口Iur-c,该接口主要实现AC与蜂窝网 的控制器之间交互信息。同时,在第二阶段超级无线策略控制器引入后,需要定义一个全新的接口,我们称之为Ic接口,该接口兼容Iur接口、Iur-g接 口、Iur-c接口,如图3所示。

  超级无线策略控制器能够协同GSM/TD-SCDMA/TD-LTE/WLAN制式之间的无线资源,新Ic接口遵循TCP/IP协议,可实现多 制式之间的自动协调功能和自动优化功能。协议接口包括的参数有基站配置表、小区配置表、载波资源表、自动邻区关系、外部小区PLMN列表等。

WLAN技术通过创新提升,逐步与蜂窝网融合是大势所趋

  在中国移动的四张无线网中,GSM/TD-SCDMA/TD-LTE作为蜂窝网络架构,资源协同相对容易,四网协同的难点在于WLAN与蜂窝网 之间的协调。WLAN正在走出传统家庭和企业环境下的非电信级无线局域网场景,转而需要承担电信级的移动宽带热点、热区数据承载网这一重任,可以 说,WLAN与蜂窝网络的融合是现阶段四网协同的难点和核心。

  现有的WLAN技术体制有其满足特定场景下客户需求的一定合理性,但是随着客户对“网络无关性”和“一键接入、无缝切换”的需求日趋强 烈,WLAN内在的“DNA”必须随着客户需求不断“进化”和“演进”。WLAN要满足日益丰富的用户需求并延长其技术生命周期,必须向着“可管理、可控 制、易维护、能融合”的电信级道路去探索前行。

  随着运营实践经验总结和客户需求的不断反馈,业界逐步认识到,WLAN与蜂窝网络的逐步融合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走技术创新是必然的选择。这种改 变在初期可能是基于现阶段设备能力上的创新升级,后期将形成从协议框架、硬件结构到覆盖切换能力的全面技术革命,最终形成一种满足大颗粒数据业务需求的 “类蜂窝切换、大流量承载、电信级管理”的新型基站式WLAN设备体系,从而全面承接新时代移动互联网业务的重任。

  目前WLAN以承载数据业务为目标,业界正在尝试WLAN分流蜂窝网的数据流量,从最初的通过热点短信提醒客户,实现人工手段分流协同,到后期 通过网络与终端软件配合,实现WLAN热点自动发现和自动分流。目前已有厂商推出了控制器之间的融合方案,可以逐步实现移动蜂窝网络与WLAN网络的协 同,可以说是迈出了WLAN创新提升的第一步。

  未来,WLAN作为分流大颗粒、低价值热点数据流量的一种有效手段,生命力是持久的,一旦实现与现有蜂窝网络的融合,其作用和价值将在新的高度得到实现,绽放出新的光彩。

  中国移动将全面进入四张网络协同运营时代,为应对未来海量数据业务,需要智能的移动宽带网络,实现一种理想的协同控制功能,本文希望能引起业界 对于这一目标的积极探索。如果未来在四网协同阶段实现融合统一的智能软网络,中国移动将从传统的基础网络管道提供者转型为智能服务提供商,有望专注于服务 提供与运营策略制定,而业务承载则依赖智能融合的黑盒子网络实现统一协同,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

  未来的信息服务架构必将是由统一的业务云平台、统一的智能宽带网络管道,以及统一融合的多模智能终端共同组成。客户通过智能终端直接选择云端服 务,智能宽带网络管道为其提供承载。到那个时候,移动网络服务将如淘宝购物一样简单便捷,实现“零距离”、“零等待”、“永久连接”的美好体验。

图参见PDF

  贺彬,现任中国移动陕西公司副总经理,教授级高工,中国移动集团技术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通信学会会士、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

上一篇:天馈线接头保护盒批发 下一篇:为什么要接地铜排,接地母排 返回

国家 / 语言

Copyright © 2013 杭州华迈通信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浙ICP备14024796号-1  Power by DedeCms技术支持:故乡人网络

My status